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热点聚焦

惊蛰丨一雷惊蛰始,酣睡春醒时

春雷一响万物长

       春雷响,万物长。从3月5日开始,就进入了春季的第三个节气——惊蛰。

       惊蛰,原本称为“启蛰”。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于土中冬眠,不饮不食,为“蛰”,“割房霜为匕,天寒百虫蛰”。“启”是开启的意思,随着气温升高,泥土变得松软,冬眠的虫类感受到春天的阳和之气,打破原来的蛰伏状态,从土中钻出来活动,这就是“启蛰”。西汉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名字叫“刘启”,为了避讳汉景帝,改“启蛰”为“惊蛰”,沿用至今。

       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释惊蛰说: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惊蛰后,春进入温风如酒、春阳如沐、春云如笑的醉人阶段。一夜春雷百蛰空,万物都开始进入争春闹春的春喧时期。

惊蛰三候

       一年二十四个节气,一个节气十五天。古人将“五天”分为“一候”,“三候”即为一个节气。惊蛰为三候:“一候桃始华;二候仓庚鸣;三候鹰化为鸠。”

一候桃始华

       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,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,阳和发生,自此渐盛。桃,易种而子多,故字从木、兆,兆即为多。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萧纲在《咏初桃》中写到“初桃丽新采,照地吐其芳。枝间留紫燕,叶里发轻香。飞花入露井,交干拂华堂。若映窗前柳,悬疑红粉妆。”

二候仓庚鸣

       仓庚为黄鹂,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,嘤其鸣,求其友。仓庚亦作仓鶊,别名黄鹂、黄莺、搏黍、金衣公子、鵹黄等。《章龟经》曰:“仓,清也;庚,新也。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,故名。”郑玄注云:“仓庚仲春而鸣,嫁娶之候也。”《幽风·七月》有:“春日载阳,有鸣仓庚。”

三候鹰化为鸠

       鹰,鸷鸟也。节气中的“化”是变回旧形的意思,此时鹰化为鸠,至秋则鸠复化为鹰。有人认为,鹰每年二、三月飞返北方繁殖,已经不见迹影,此时只有斑鸠飞出来,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。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比喻,意为春气温和,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。

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

       农谚说“到了惊蛰节,耕地不能歇”,唐代韦应物也有诗云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”惊蛰,是一个忙碌的时节。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,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,油菜也开始开花,在乡村田野上,处处可见弓背弯腰、辛勤劳作的人们。此时节,春从前几日的嫩芽,一夜之间长成万里青田,让我们不禁惊叹一声春雷带来的天翻地覆。

       惊蛰日有吃梨的习俗,“梨”与“犁”同音,通过吃梨,寓意提醒人类要适时春耕。

       天气渐暖,草虫渐生,惊蛰时节,有些地方的人们还会用香草熏房,或者在门槛外面撒上石灰,防止蚂蚁小虫上门。惊蛰后微风起,此时也是放风筝的好时节。

惊蛰养生食补

着装要“春捂”,饮食要“少酸”

       惊蛰养生,在着装上要“宜捂不宜冻”。俗话说,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也就是气候刚转暖的时候,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。

       惊蛰时节,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相对不足,様生应顺乎阳气生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使自身的精神、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。在饮食方面,应以“春夏养阳”为原则,可适当多吃能生发阳气的食物,如韭菜、菠菜、荠菜等。此时正值仲春,肝气正旺,肝气旺会伤脾,唐代药王孙思邈说“春日宜省酸,增甘以养脾气”,故要少吃酸,多吃大枣、锅巴、山药等甜食以养脾,可做成大枣粥、山药粥。此季节养肝,“以脏补脏,鸡为先”,鸡肝味甘而温,补血养肝,可与大米同煮成粥来吃。

       需要提醒的是,气温回升,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活力增强,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。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芥蓝、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、柠檬等水果,富含维生素C,具有抗病毒作用:胡萝卜、菠菜等黄绿色蔬菜,富含维生素A,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,有助于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,可适当多吃。

惊蛰吃梨润肺健脾

       民间素有“惊蛰吃梨”的习俗,惊蛰时节,气候还不完全稳定,乍暖还寒的天气使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,而鲜甜多汁的梨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功效,因此民间在这天人们大多会吃梨。但梨性质寒凉,不宜一次食用过多,对于脾胃虚寒或者血糖偏高的人,则不宜食用生梨。

       适合春季养生且具有润肺健脾功效的食物,还有糍粑、百合、银耳、莲藕、山药、大枣等,药物有沙参、麦冬、玉竹、黄精等,在自身体质合适的情况下,春季常食用上述食物对健康大有好处。

 

(图文源自网络)